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(面授/在線),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↓
高三歷史下冊期末考點!同學們,歷史是經驗、教訓、借鑒,是過去的沉淀,是未來的導向,是較好的老師,大家要好好學習歷史,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。下面是愛智康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三歷史下冊期末考點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!
24.《禮記樂記》: “樂者,天地之和也;禮者,天地之序也。和,故百物皆化;序,故群物皆別。樂由天作,禮以地制。過制則亂,過作則暴。明于天地.然后能興禮樂也”材料反映樂該制度
A.源于自然法則 B.體現神權思想 C. 強調等級對立 D.規(guī)范社會秩序
25.漢元帝在做太子時,見其父漢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“文法吏”, 便勸諫說:“ 陛下治國太偏重于刑法,應該起用儒生,實行德政。”漢宣帝勃然變色,斥責道:“漢家自有制度,本以霸王到雜之,奈何純以德教,用周政乎?”這表明當時
A.統(tǒng)治者強調外儒內法 B.儒法對立現象嚴重
C.儒學統(tǒng)治地位受沖擊 D. 依法治國趨勢出現
26.宋朝明確規(guī)定,地主打死佃客,罪減一等,發(fā)配鄰州。而在《明律》中規(guī)定:“富豪之家,役使佃客抬轎者”,不僅要: “杖六十”,還要“各計一日追給工錢六十文”。這一變化反映的實質問題是
A.明代法律的內容更加細密嚴苛 B.資本主義萌芽出現
C.佃農對地主人身依附關系減弱 D. 社會矛盾日趨緩和
27.長期以來,中國古代“以士為尊.農工商卑”。而明清之際的江南地區(qū)出現了“天下之士多出于商”“豪杰有智略之人”也多致力于經商的現象。這反映了當時
A.儒商成為商人主體 B.社會觀念生轉變
C.拜金追利風氣盛行 D.取士制度發(fā)生變化
28.郭嵩燾《條議海防事宜》:“以中國之大,土田之廣,因地之制,皆可使富也;用民之力,皆可使強也;即吾所謂處治也。舍富強之本圖,而懷欲速之心,以急責之海上,將謂造船制器,用其一旦之功,遞轉弱為強,其余皆可不問,恐無此理”據此可知,郭嵩燾意在強調
A.實行地方自治 B.反對僅學西方技術
C.重視發(fā)展海防 D.大力發(fā)展民用工業(yè)
29.晚清社會男子服裝的顯著特點是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并行不侼。特別是風云激蕩的辛亥前夜,衣著打扮不僅代表著個人的服飾習慣,而且代表了個人的某些政治傾向,從而使服飾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昧。材料反映了當時中國
A.新舊政治力量勢均力敵 B.東西方文化沖突加劇
C.生活方式發(fā)生根本變化 D.政治選擇呈現多元化
30.1938年11月,蔣介石提出:“我們這次抗戰(zhàn)……可以說只有兩個時期,先進期的任務,在于盡量消耗敵人的力量,掩護我們后方的準備工作,確立長期抗戰(zhàn)的基礎……第二期的任務,就是要承接前期奮斗的成績,實現我們先進期中所布置的一切計劃,發(fā)揮我們抗戰(zhàn)的力量,以達到抗戰(zhàn)勝利與建國成功之目的。”這說明蔣介石要
A.消極抗戰(zhàn)積極反共 B.制定對日反攻計劃
C.堅持持久抗戰(zhàn)戰(zhàn)略 D.建立一黨專政政府
31. 1958年,國家出臺了《戶口登記條例》,嚴格限制農村戶口人員遷往城市。不久,禁止從農村招工的政策又突然發(fā)生了變化,國家決定放寬對招收新工人的審批權,大批農村人口得以遷入城市。這一變化
A.導致農業(yè)集體化運招動嚴重受阻 B.適應大躍進的需要
C.利于糧食統(tǒng)購統(tǒng)銷政策的推行 D.導致城鄉(xiāng)差別縮小
32.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中,希臘制度確實相當特別,它形成了公民參與的政治制度,出現“民眾的政治”,但由于它不提供集中的權力,“民眾的政治”在希臘城邦的內亂中壽終正寢。材料意在強調古希臘民主
A.因自身缺陷而消亡 B.導致古希臘內亂
C.易導致權力的濫用 D.是少數人的民主
33.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五條規(guī)定:“國會遇到兩院各三分之二人數認為必要時,得提出本憲法之修正案,或應全國三分之二州議會之請求,得召集會議以提出修正案……”這反映了美國
A.國會內部存在權力制約 B.聯邦政府遵循分權制衡原則
C.修訂憲法終有法律依據 D.州議會擁有比較大的自主權
34.1921年5 月俄共(布)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新經濟政策的第八條決議規(guī)定:“通過校食稅和商品交換,至少取得四億普特糧食作為恢復大工業(yè)和實現電氣化計劃的基礎。”這一規(guī)定
A.改變了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B.保障了工業(yè)化戰(zhàn)略實施
C.開創(chuàng)了計劃經濟體制新模式 D.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